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呢?
时间:2021/01/13 11:09 | 分类:夏朝历史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以前历史课本都说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但是只有二里头文化一说而已
并没有其他像是遗迹文物等证据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证实夏朝曾经存在过呢
而又是如何定义夏为第一个朝代呢
我想夏朝可以被证明的就是他们是第一个采世袭制度吧
然后流传下来夏朝的文物现在并不多件
三、夏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历史地位:存疑→肯定
a.民国初年的学者,受疑古学风的影响,大都存而不论
b.转变:「二里头类型」文化的出土
a.范围: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等地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为代表
b.意义:时代及主要活动范围,与文献传述的夏代大体重叠
2.二里头文化
a.大型宫殿基址(夏商递嬗之际)
a.大型夯土建筑,座北朝南,布局严整,已具中国宫殿建筑雏形
b.显示当时国家强大的政治权力
b.精美的工艺品
a.玉器:装饰品、殉葬及表征身分地位的礼器之用
b.青铜器:多作为国家统治象征的礼器与兵器之用
(1)礼器:崇神祀祖,权力地位的表征
(2)兵器:安内攘外,政权稳固的保障
c.显示已是高度发展的政治实体,而且是军政融合、政教一体的权力组织
c.艺术成就
a.饕餮纹、夔龙纹等图案,是商周装饰艺术的胎源
b.威猛肃重的创作风格,成为中国传统美术的特色之一
c.陶器刻画符号,承续仰韶时代以来的文字创造活动,部分已符合殷商甲骨文的笔画
d.整体看来,二里头文化所代表的夏代王朝,在国家统治的权力象征及文化特征上,与商、周两代
已极为近似
3.政治转变
a.传统共主→权威国王
a.原因:平洪水与征三苗,各联盟部落须同心协力接受禹的指挥领导,权力远超过尧舜
b.例证:已具备「天子」的威仪
(1)左传哀公七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2)韩非子饰邪篇:「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氏后至,而为禹斩之。」
b.公天下→家天下
a.原因:禹→(伯益)→启
(1)禹有德泽于民,子启很贤能,「诸侯」不拥戴益而拥戴启,如孟子:「益之相禹也历年少,
施泽于民未久,而启贤。」
(2)古本《竹书纪年》有另一说法:益与启争夺王位,被启所 ...
b.结果:禅让政治结束,君位成为世袭
4.夏代王权的巩固
a.初期大事:从部落到国家的过程中,王权受到部落势力的挑战
a.启与有扈氏之争:甘之战,启胜而权力更伸张,初建的夏朝进一步的巩固
b.少康中兴:太康失国,有穷氏之君取代夏政权,少康中兴恢复,夏朝趋于稳固
b.国祚:禹至履癸(桀),共432年
5.文献记载:已具国家必备的条件
a.约已有组织严密的军队、刑法和贡赋制度
b.禹作「天子」时,各诸侯铸「九鼎」作为国家统治的象征
夏朝居住型态与特色
据学者考证,夏朝文明已脱离了「彩陶文化」,进入龙山文明中的「黑陶文化」。由于烧陶技术的进步,夏朝统治时,陶窑四处林立,制造出大量的精美黑陶。
陈怡魁认为,就是这些高超的「烧陶技术」,间接推动了,房屋建材的大改革,分述如下:
(1)砖瓦的发明
砖瓦的出现,陈怡魁表示,为住屋材料的“划时代革命“,因在夏朝以前,不论「半穴居」、「干栏屋」或黄帝发明的「合宫」,其屋顶皆以茅草混合树叶、草茎土或黏土作成,其材质,并不能完全有效阻隔风雨霜雪的侵袭,而且室内空气品质,也变得较差。
这些缺点,在砖瓦建材发明后,被完全的改善。
《古史考》记录砖瓦的发明者:
夏禹时,乌曹作「砖」!
《本草纲目》谓:
夏桀,始以泥坏烧作「瓦」。
这些记载中,虽发专明者的姓名,不尽相同,但却显示出「砖瓦」在夏朝时,已使用在建筑上。
砖瓦的发明,四千多年来,受到广大中国工所的喜爱,既使到了今日,在传统公共建设与庙寺建筑,于屋顶、墙壁、围墙、地基上,仍广泛的使用它。
陈怡魁博士深入分析这种砖瓦屋,对风水的影响后指出,砖瓦屋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不止在房屋建材的突破,而在于,它提供一个“良好品质”的室内空气。
因之前,广大民众屋住的茅土屋顶与墙壁,主要为「碳酸钙」结构,平时就很容易释出二氧化碳等废气;尤其雨天时,由天而降的雨水,立刻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成带有碳酸的雨水,这些酸性雨水,降在茅土作的墙壁上,会立刻引起化学变化,释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于是,整个屋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就会升高,这些品质不佳的空气,吸入人体后,据陈怡魁研究,将使人类思虑困顿、精神不济、健康不佳;久而久之,就成了「贫病交加」的东亚病夫。
陈怡魁进一步表示,夏朝之前的文明,除了「巢居」时代外,从岩洞、穴居、半穴居,再到黄帝时期用茅草、黏土盖成的「合宫」,这些阶段历时漫长,约有数百万年之久,但文明的脚步,却进展迟缓。
相反地,自从夏朝「砖瓦屋」出现后,文明进展则一日千里,短短时间,就从彩陶文化进步到黑陶文化、白陶文化,再到殷商时期高超的青铜文明,这前后,却只用了五百多年!
据陈怡魁研究,这些,皆肇因砖瓦屋内,二氧化碳含量非常低,相对的,室内含氧量就比较高,于是,新鲜氧气长时间活络人类大脑,而造就了高度文明。
(2)城池沟洫的开凿
夏朝在建筑上,另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建造城池,与开凿沟洫;城池如同古代的护城河,具有御敌护城的作用;而沟洫,有如农田的灌溉水道,则具备“给水”与“排水”的功能。
这些,据史学家考证,皆大禹治水时,相关技术的衍伸,为我国灌溉排水工程的起源。
自此,不仅农作物有了稳定水源的供应,住家遭逢大雨时,也有排水沟可为之调节、宣泄,并可疏清生活用的废水…
这些功能,实为为现代化城市的先驱。
(3)城墙的建筑
夏朝在「房屋建筑」的「第三项」创举,莫过于「筑墙技术」的产生,根据记载,其起源于大禹父亲「鲧」的杰作。
《史记》称:
鲧作九仞之城,以障水!
《博物志》说: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但也有人说,城墙并不是鲧发明的,而是其儿子大禹。
《博物志》说:
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
虽然,二者论点不一致,但无损「城郭围墙」始于夏代一朝的事实。
陈怡魁认为,城墙的发明,其用途不外二种,一是防水,二是御敌,因为,夏朝之前的聚落,大多依附「天然屏障」,来定居,例如丘陵、盆地、河流、高岗、森林…等,像黄帝建「宫室」,就特地挑选四面环水的「湖中砂丘」,作为屏障。
但到了夏朝以后,由于「水井」使用日广,往内地平原定居的民众愈来愈多,这些地方因地势平坦,没有天险可守,促使夏朝民众在居家外围,利用「砖瓦」筑成高墙,来达到「保卫民众」的目地。
夏朝(公元前2033至公元前1562)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
夏禹治水有功,被禅位为天子,成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后,都于阳翟(音「敌」,今河南禹县),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阳。他一再会合诸侯,并将中国分为九州(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定贡赋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扰,是远古时代的严重编患。「少昊」、「颛顼」的时候,黎、苗继作乱,尧、舜曾征讨,至大禹时代才将之平服。从此,长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这是远古对抗南方部族的一长期的艰苦战争。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王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从此,王位的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进步。
夏启即位后,很能继承大禹的事业,可惜死后,他的儿子「太康」无能,被一位诸侯首领、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操纵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浊」zhuoˊ)」所 ... ,又 ... 「相」自立。当「相」被 ... 时「相」的王后「缗(音「民」minˊ)」正在怀孕,逃奔到「有仍」(今山东济零县),生「少康」。「少康」长大后,就收聚夏的残存势力,灭掉「寒浞」,光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夏王朝的统治,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当时已经能冶链较好的青铜,生产了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有了比较进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 ... 。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术鬼神、 ... ,引起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渐衰败。「孔甲」再三传到「履癸」(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务修德,奢侈无度, ... 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终于被「商汤」所灭。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
夏朝王系表(2205b.c.--1766b.c.)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桀)
功臣,名人
后羿
政治:
夏王朝的最高首脑称为「王」或「后」,父子或兄弟相传,是古人所谓「家天下」的开始。从传世文献看。夏朝的政治机构相当庞大。在夏王之下有掌政事的「三正」,有为天子辅臣的「疑」、「丞」、「辅」、「弼」四邻,有为国君亲近左右官员的六事(即六吏、六卿),有掌历法的「羲和」(又称「太史」),掌诉讼的「大理」,掌音乐的「瞽」(音「鼓」guˇ),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师」、「国老」,掌出使的「遒(音「囚」qiuˊ)人」,掌收取贡赋的「啬夫」,掌管山泽的「虞人」,掌畜牧的「牧正」,掌养龙的「御龙」,掌管夏王膳食的「庖正」,掌管夏王车辆的「车正」,守卫宫门的守门者,掌王室家族事务的「臣」。夏王朝九州的划分和「甸」、「侯」、「緌(音ruiˊ)」「要」、「荒」五服的存在,说明,夏朝对地方的管理是以个部族首领为诸侯,称「伯」或「牧」。诸侯必须服从夏王的政令,对王朝承担贡纳、朝见、服役和随从征伐的义务。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长。所以,古人说,夏王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夏王朝的政治思想已经有初步的「德治」宽刑思想。《左传.文公七年》引《夏书》说:「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即在国家治理上,要文治与刑罚并用。而且,在治国问题上可能已经有了防微杜渐,防患与未然的认识。《左传.成公十六年》引《夏书》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就是这层意思。
法律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产生,所谓「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而「禹刑」不但是刑法,而且是夏王朝法律的总称。
经济文化:
夏代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数量较多的石镰,石刀等收割工具。庄稼以「畎(音「犬」quanˇ)亩法」进行种植,就是在两垄之间留一条沟,庄稼种于垄上。夏代的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产量迅速提高,饮酒之风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手工业的发展,在夏朝时金属器皿已经出现。
货币的产生传说产生与夏朝,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称为「三品」。此说法恐不可信。就现有资料来看,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为贝币,它萌发于原始社会末期,盛于商代。
夏朝的艺术,夏朝有关于乐舞的传说,首先是围绕「启」的传说,《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则神话,说启将三名美女敬献给天神,从天上得到《九辩》和《九歌》两部乐舞作品,带回人间,由是他又制成《九韵》。
在宗教上,夏王朝继承了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并形成了至上神的观念。当时夏王朝已经建立了地上的统一王权,在天上再塑造一个至上神保护自己的王权。
科学发展: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一部具有丰富物候知识的著作。其经文有463字,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关生产的农耕、蚕桑、养马以及采集、渔猎等活动。
地图的出现,从夏禹治水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了许多高山大河,确定了大地的东西南北,学会了开渠、分洪、修堤,并且掌握了计算、测量和绘制简单的地图。传说大禹通过自己的实践,收集了九州献来的铜等金属,铸了九个大鼎,鼎上分别有各州的山川、草木、禽兽,有人说这可能是导游的「指南图」,或者说是4000年前的原始地图。
当时的世界
埃及两河流域希腊地区印度地区
前2000年
希腊克里进入青铜时代,原始社会逐步解体,形成克里特奴隶制国家
前1894年
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史称巴比伦第一王朝(~前1595年)。此后300年间,巴比伦成为两河流域最主要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较高的发展。
前1792年
巴比伦第一王朝第六代王「汉谟拉比」即位(~前1750年)。此时是古巴比伦的全盛时期。「汉谟拉比」编制了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前1786年
埃及又陷于分裂的局面,进入第二中间期(~前1567年)
前1720年
埃及遭到来自亚洲的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和统治(~前1570年)。
前1640年
赫梯人「拉巴尔那」征服小亚东部后,自称为「大王」。他被认为是赫梯国家的创立者。
前1595年
赫梯人洗劫巴比伦,巴比伦第一王朝告终。
前1567年
「阿摩西斯一世」将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建立第18王朝。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前1085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结构庞大震惊世界2003-10-14
大陆新闻中心/台北报导
据「新华社」报导,经过大陆3代考古学者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最早可确认的都城遗址、素有「华夏第一都」夏都之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基本搞清。大陆考古工作队先在二里头宫殿区外围探明了3条垂直相交的大道,确认由其围起的宫殿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左右,近来又发现了宫城城墙的线索,在探索二里头遗址都城总体结构与布局上取得重要突破。考古队还在3号基址中院和南院院内分别发现了成排的中型墓葬,出土了铜器、玉器、漆器、海贝等大量精美随葬品。
报导说,大陆考古学家在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首次发现了一座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偏晚阶段(第4期)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使得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关于夏商分界的讨论一度归于沉寂的中国考古界出现了新讨论主题。
这座建筑基址发现于著名的二里头遗址2号宫殿的北墙外,现编号为6号。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的始建年代正值一般认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期。
报导说,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学者在寻觅夏文化的过程中发现的,此后持续40余年的田野发掘所获取的丰富遗存和资讯,使二里头遗址作为夏商时期一处重要都城遗址的学术地位得到确认,为夏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从而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由于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它留给研究者最大的疑问是,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
报导说,目前争论的焦点还集中在对二里头文化性质即所属族属与朝代的认识,归纳起来也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认为二里头文化前期为夏文化、后期为早商文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考古队长许宏说,这意味着人们几乎可以从中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但作为都城的二里头,它的内涵布局及其演变过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后人们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与组织结构、它的族属国别以及人地关系等诸多课题,目前还只是粗线条的把握。
报导说,考古队在3号基址中院和南院院内还分别发现了成排的中型墓葬,现已清理了5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多铺朱砂、有棺痕,出土了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印纹釉陶器(或原始青瓷)嵌绿松石工艺品、蚌制工艺品、海贝等大量精美随葬品。其中不少器种如斗笠状白陶器、鸟首玉饰、大型嵌绿松石器、由上百件齿轮状有孔蚌片组成的饰品等,前所未见。
报导说,成组贵族墓发现于宫殿区,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尚属罕见,在二里头遗址则属首次发现,这对判明3号基址的性质及二里头文化葬俗有重要意义。